产学研协同 共破汽车人才“软肋”

当下,国内汽车人才市场正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由于近年来疫情、缺芯、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交织,加上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增多,普通技工,包括汽车工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感受到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车企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却在激增。“我们希望不仅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来车企,而且更希望有既懂软件又懂汽车、还有一定经验的人才,我们将不惜代价留住这样的人才。”记者采访的国内多家车企人事部门负责人,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

“软件架构师这类人才最难找,需要把不同的学科和不同领域融合到一起,不仅需要了解传统的汽车底盘、车身、内饰,还要熟悉智能硬件、芯片、控制器等领域。”蔚来汽车人力资源副总裁周全表示,“蔚来汽车目前有五大域控制器,将来希望逐渐向中央控制器发展,精通这一领域的人才较少,可遇不可求。”

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认为,实际上,目前车企缺的不是软件人才,而是懂汽车软件的人才,这是未来很热门的就业方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国内“懂汽车+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预计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净缺口为3.7万人,是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存量的69.4%。特斯拉之所以“软实力”水平较高,是因为其软件工程师都对硬件非常了解;而公司开发硬件的员工,也能熟练地进行编程操作。

随着企业层面对汽车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部分高校也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软硬结合”。“车企的需求倒逼软件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该学院正探索融合培养的模式,一方面,鼓励学汽车工程“硬件”的学生选修“软件”等课程;另一方面,邀请软件等相关专业的教授、专家到汽车学院讲授软件课程。同时,还与大众、舍弗勒、采埃孚、英飞凌、保时捷等知名企业共建了基金教席,并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推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认为,汽车人才培养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协同攻关,共同努力。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对接高校,与院校齐心协力培养人才;行业组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他还建议,教育部门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并为汽车人才培养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