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微课堂自2022年底推出安全系列化课程,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车辆安全邀请专家大咖分享课程和观点,旨在服务国家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024年7月18日晚联盟微课堂安全系列化课程第二十一讲的课程上,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陈斌,分享了题为《电动汽车火灾安全体系》的课程。本次课程分享当前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虚拟仿真、电池防护、安全预警、消防救援、事故鉴定等;阐明了电动汽车火灾动力学机理;结合“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验证了不同场景下的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性,形成了针对典型场景的测评报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下为课程回顾。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从规模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消防安全状况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严峻的火灾情况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也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安全发展带来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水平,是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和前提。
陈斌介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的现象,不当的充电行为、使用的过程中底部的托底或者是剐蹭、长时间的泡水,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产生。数据显示,电池故障及底盘磕碰原因占比最大,分别达到32.97%和15.38%。其中,电池故障又可分为电滥用、热滥用和机械滥用三种诱因。但相比较于交通事故,新能源汽车在静置、充电或是正常行驶中出现的“自燃”,更加受到全社会关注。
在电滥用、热滥用和机械滥用情况下,电池隔膜会融化崩溃,正负极出现短路导致气温度不受控制的急剧上升。最高温度可达200度。在电池喷射初期,没有火焰出现,但喷射出的大量含有大量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在短时间内被点燃形成火焰。因此,电池热失控产物级爆炸的极限非常危险,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火灾。
当前,企业正加快技术迭代,让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保持稳定。同时,国家层面正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严格、细化新能源汽车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