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年会】国网电动邓明:2025年公共充电量有望突破1000亿KWh

“新能源汽车平均月使用率接近80%,月均使用天数为19天,使用率远高于燃油车。”
12月24日,在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2020年会“新能源汽车充电大数据应用”分论坛上,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平台中心技术总监邓明发表“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大数据分析”的主题报告中如上指出。
他还指出,从充电基础设施情况来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止到2020年10月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149.8万个,公共桩66.7万个,私人桩83.1万个,总体车桩比3.4:1,私人桩车桩比是2.6:1。但这个车桩比离国家要求的2025年达到1:1还是有差距。
从充电量来看,2019年公共充电量69.6亿KWh,2020年将突破100亿KWh,充电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KWh。
他并对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演讲详情如下:

 

  邓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上午听了很多专家关于这个行业的动态分析受益匪浅。演讲前我先简单的问下,在座有多少是电动汽车车主?看起来比例不高。但是电动汽车车主一般说法是,在你没有开电动车之前很焦虑,不知道体验怎么样,但是一旦开过电动汽车后便再不想换回燃油车。

下面对用户充电行为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国网在2020年以来总共建设了11.4万个自建桩,从平台总接入量来看总共接入103万充电桩。整体用户数已经突破550万。从充电量来看,每日充电订单数量已经超过30万,接近40万,而且12月份寒潮来袭,充电量比11月、12月有大幅度增长。单日充电量来看已经突破700万KWh,接近800万KWh。

对电动汽车的用户行为做分析,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用户的使用行为,来找到用户在使用电动汽车过程中充电的痛点,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后续可以更好让车与电网的互动打好基础。

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20万辆,在汽车行业整体下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同比小幅降低,行业信心是明显企稳。新能源汽车平均月使用率接近80%,月平均使用天数19天,远远高于燃油车。不同类型电动汽车使用情况,疫情期间有明显的下降,2月份后开始恢复非常快。

截止到2020年10月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149.8万个,公共桩66.7万个,私人桩83.1万个,总体车桩比3.4:1,私人桩车桩比是2.6:1。这个车桩比离国家要求的2025年达到1:1还是有差距,在桩的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从充电量来看,2019年公共充电量69.6亿KWh,2020年将突破100亿KWh,充电量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KWh。

从车辆类型来看,新能源汽车中乘用车比例占86%,客车、专用车分别占6.53%、6.92%。从充电量看,乘用车占45.78%,客车占44.55%,专用车占比9.68%。因为公交电动化,带动了充电量的迅速上升。车辆充电行为,私人乘用车、出租/网约车、物流车、公交客车次均行驶起始SOC大于70%的比例分别占48.3%、60.7%、66.1%、79.2%,运营车辆在行驶前更倾向于保证足够的电量。私家车、出租/网约车、物流车、公交客车次均行驶结束SOC大于70%的比例分别为 37.7%、33.8%、49.9%、53.4%。网约车由于次均行驶里程较高,所以次均行驶结束SOC最低。私家车日均行驶里程主要在70km以下,出租/网约车在100公里以上,物流车日均行驶比较分散,在100-150公里出现一个波峰,公交客车的日均行驶里程在100公里以上。

车主对于快慢充的使用习惯则截然不同。慢充在23点至1点形成充电高峰,快充则是在23点至1点、早7点至早9点,12点至14点形成多个充电高峰。快慢充可能跟车辆有关系。工作日、非工作日的分布没有特别明显不同。
 从国网桩的角度看用户的充电行为,公共充电站在8点~9点、11点~13点、18点~19点形成了波峰。大部分车辆在公共场站停留时长在一个小时以内。国网公共充电主要是服务无桩私家车和出租。市场上未配备个人桩电动汽车将近占50%,很多未匹配个人桩的车主主要在公共场站充电。在公共场站停留时长分布看,大量车还是在一个小时内充电结束,说明大家充电行为主要还是快速补电为主,停留时间在8小时以上有一些,但是比例不高。
对国网社区桩用户充电行为进行分析,国网在社区桩上布局很早,社区桩主要充电是集中在17-24点,说明社区大多数是私家车为主,有少量出租运营车,比例最高是私家车。说明私家车大多数时候都是晚上进行补电。停留时长分布图看,在社区站充电时长8小时以上的私家车比例占37.2%,这对国网,对很多充电运营商来讲是有价值的数据,说明后续做电网互动的话,如果引导私家车做有序充电的话这是非常好的数据。在目前前提下,我们大多数私家车到17点后插上电马上开始充电,没有用任何策略做引导。如果后续通过相关引导,结合充电策略,能够让17点开始充电的用户,充电行为延迟到0点以后,私家车车辆停在那里,一般第二天才开,如果能够把充电开始时间放在0点后,这对于充电运营商或者对国网是非常好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车主做有序充电
对国网高速充电场景用户充电行为分析,高速场站是国网、南网配建,国网建设了将近5万公里的充电桩的分布。高速充电有很明显的特征,跟节假日相关性特别强,在节假日期间,高速场站按照设施利用率,节假日会很高,非节假日期间,高速场站充电设施利用率相对低。高速充电站在8-9点、11点-13点、18-19点形成波峰,停留时长1小时内,高速场站大家还是希望尽快充满,尽快走。

之所以分析这些充电行为,本身目的是希望能够改善用户充电体验。我们之前去各个省调研的时候,车企说桩少,桩企说车少。但是从实际来看,从用户反馈来看,目前还是存在很多充电体验不足的地方,主要有3点(主要讲公共充电体验):

首先是分布不均,充电高峰期部分场站充电桩紧张,需要排队充电。看了北京非常核心地区的国网大概100个充电场站的充电情况,早高峰其中20个左右场站是需要排队充电,充电桩持续繁忙。还有将近80个场站使用率相对低,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布局不是很合理。充电场站布局和车辆布局没有匹配,导致供需存在缝隙。

其次是直流桩占比偏低。公共桩数量来看,整个社会大概66.7万个,接入国网的大概62.3万个充电桩,交流桩(慢充)占55%,直流快充只占45%。功率来看,很多用户跑去充电的时候,如果到交流桩充电体验是很差的,大多数一个装机容量60KW的电动车想充满起码要7-8小时,除非他是上班驻地充电,否则在公共场站想快速补电结果是交流桩,就不行。

 最后,车桩兼容性问题仍然存在。从我们自身监测数据来看,5分钟内跳枪的比例占10%以上,在一些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的比例还更高,比如北京早高峰5分钟内跳枪比例有时候到13%,甚至到17%。用户插上枪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他离开几分钟发现充电失败。运营商希望引导用户有序充电,如果因为车桩不兼容,跳枪了,有序充电就没办法成功,这不仅仅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对后续有序充电也有很大影响。

 下面提一些改善的想法和策略。车厂觉得桩少,运营商觉得车少,对充电运营商来说运营非常困难。即便有国家运营补贴,充电运营商大家过得还是挺艰苦。怎么样改善充电运营商的能力,从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来看,为整个社会运营商提出了整套从建到运营的方案,包括选址到运维、运营、流量分发。

我们跟相应的运营商做了很多合作,通过提供充电热力图和电量缺口图,能够助力充电运营商量化评估选址效果。目前对我们自身选址来讲,准确率还挺高,基本到95%以上。

智能运维方面,充电运营商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运维成本。怎么降低运运维成本是很现实的问题,国网电动汽车在亦庄做了一个检测中心,这个检测中心进行了大量关于桩、库的数据。以这个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相关的桩的知识图谱和场站分析的算法,通过对场站进行分级,结合桩上报的状态数据,能够对相关故障做预判。根据我们自身运营经验看,对全国大概3000多个场站做了试点,最终对运维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智慧运营及流量分发方面。很多运营商痛点是怎么吸引周边用户,对于更远的用户是没办法。上午分享的时候提到国网车联网平台用户总数550万左右,月活将近25%,现在聚集了550万使用者,打通了小程序的端口,月活超过百万。国网车联网平台是很好的托管渠道,能够帮助充电运营商做好从建到用的一系列环节。运营方面也有用户画像、精准消息推送、用户触达手段和促销策略。我的分享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