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和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共同主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2年产业峰会”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视频出席论坛并就“中国实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作主旨报告。

重大减排工程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我国的综合能耗强度明显在下降,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经从63%下降到56%左右;
能源转型取得显著进展: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2015-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3.8%下降至56.8%左右;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5-202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0.5%提高至54.5%;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比重从2015年的11.8%和31.8%提升至2020年的13.1和33.7%,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交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39万辆,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已覆盖近95%的百万以上人口城市。
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116个地区,234个城市以及683家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世界发展进入到碳中和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过去的能源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一方面国际能源署对全球实现碳中和做了一个初步分析,全球所具备的以风、光为代表的资源,足够我们实现碳中和,解除了化石能源在未来五十到一百五十年会耗尽的资源约束;另一方面,现有的化石能源在国家间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未来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风光资源,谁能够更早、更好地利用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尽早掌握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中国碳中和的过程中,在能源结构、交通结构、车辆比例结构有非常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未来到2060年,中国PM2.5会从现在全国平均30降到平均10以下。在臭氧方面也是类似的,如果我们按照碳中和的路径治理下去,特别是交通领域的推动和能源结构领域的推动,氮氧化物的大幅度下降,到2035年之后臭氧会降低到130以下,2060年会降到100以下,会彻底解决现在困扰我们的PM2.5和臭氧困扰问题。
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资源供给足够,但是技术供给还需要继续努力,例如交通运输和电力领域的快速充电、车辆电气化……中国科技部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核心观念做了梳理分析,未来以减排贡献作为依据,三分之一是商业化,三分之一还在试验阶段,三分之一是在概念研发阶段,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任务需要科技创新去完成。
根据欧洲专利局分析,现阶段的新能源技术专利申请从传统的风能、电能等转向到交叉前沿领域,比如说电池、氢能、智能电网、碳捕捉…拥有低碳能源专利技术的国家,排在第一位的是欧盟28%,排在第二位的是日本25%,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20%,中国在韩国之后排在了第五位,占比8%。“未来应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力,中国实现碳中的道路仍很长”。贺克斌院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