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大会】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新能源汽车是能源和交通在“载运工具”上融合的集中体现

2023年3月19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和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共同主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2023年产业大会”在沈阳市成功举办。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交通能源融合——绿色弹性交通发展必由之路》

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表示,新能源汽车是能源和交通在交通的核心要素“载运工具”上融合的集中体现。交通方式的变化是能源及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其核心是载运装备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成为交通领域的革命性潮流,是因为它是载运装备。

新能源汽车是能源和交通在交通的核心要素“载运工具”上融合的集中体现。1814年至今,水运、道路、铁路、空运每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都是能源及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交通方式的变化,最核心的是载运装备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成为交通领域的革命性潮流,是因为它是载运装备。

交通的使命是位移,没有载运装备就无法位移。过去讲安全便捷和经济的位移,现在讲绿色、高效的位移,而且在位移的过程中希望能够附加位移中不得不中断的作为社会角色的行动、行为和活动。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是能源利用技术、基建和电子技术的集大成者。而交通系统是材料、能源和信息三大技术的集大成者,并定义了任何一个时代的交通形态。交通的联程化、载运装备的多栖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化是交通系统的三大核心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中,能源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交通智能化、电动化的过程中,燃油负荷变成了电负荷。对电负荷而言,跨区域的旅行能源可及性问题,也就是充电桩的密度达不到一定的程度,电动汽车很难摆脱发展的瓶颈尚待解决。而智能化的发展,又意味着大量通信的、监测的、控制的、服务新型负荷,也同样面临着能源的可及困境。通过“融合”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势所趋,融合创造历史,融合创造可能性。​

对于交通能源融合的形态和模式,贾利民介绍了现在及未来三种形态的交通系统。

基于再生能源的电气化交通系统。电气化交通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汽车电动化从1905年开始,但是其在有限领域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就是能源的来源问题。面向未来,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交通系统将是非常重要的模式,这也是现在除了铁路以外,陆路交通、水运交通、空中交通未来的大方向。

基于绿电的氢能化交通。氢能作为永不枯竭的能源,其发展途径仍面临诸多问题。氢能驱动的交通系统指向两类:由氢能驱动的电动化交通或者电动化载运装备及由氢能直接驱动的机械过程。

基于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无碳化交通。所谓交通自洽能源系统,就是交通充分利用自己资产所承载的可再生能源禀赋,实现对自己能源的供给,同时还能作为能源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也就是说交通系统不仅仅是能源的负荷侧,还是能源的生产侧。自洽率越高,交通对电网和专用能源系统的依存度就越低,越可以免于现在技术体制下的能源系统对交通弹性和安全性的制约。交通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组合构成了未来的交通自洽能源系统。而信息流的核心三要素:信息的感知、信息的集成和融合、信息的利用,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大数据。

电动化交通主要分为自然禀赋与载运装备两个节点。能源技术一直是交通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没有能源就没有交通,什么样的能源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交通。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是电动汽车满世界跑,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能源的供给,而这些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没有地域区别,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禀赋,没有风的地方有光,没有光的地方有风,没有风、光的地方还有水。在这个过程中,目前的阶段是再电气化,接下来的氢能化,最终实现无碳化。

最后,贾利民表达了未来能源和交通融合态势的愿景: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发明的和广泛应用的所有的交通形态以及载运装备,最终形成一个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互相协同共同进化的整体——能源交通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