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吉利、比亚迪起诉欧盟委员会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三家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已就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一事,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

欧盟法院(CJEU)网站的文件显示,三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在提出异议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即1月21日,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普通法院是欧盟法院两个分庭中级别较低的一个,其诉讼程序平均持续18个月,且可以上诉。欧盟法院暂时没有提供案件的进一步细节。

在反补贴调查结束后,欧盟于2024年10月底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其中比亚迪的税率为17.0%,吉利为18.8%,上汽为35.3%,其他配合调查的企业统一为20.7%,不配合的企业为35.3%,特斯拉为7.8%,而欧盟的标准汽车进口关税为10%。

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始于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盟情咨文中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调查,理由是怀疑中国企业通过政府补贴压低出口价格,对欧洲本土企业构成不公平竞争。2024年7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并于10月通过最终裁决。

上汽集团对被加征最高税率关税的裁决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调查涉及商业敏感信息,且欧盟委员会在补贴认定上存在错误,忽略了上汽提交的关键信息和抗辩意见。上汽已通过提交调查问卷、书面抗辩和听证会陈述意见等方式进行法律抗辩,并计划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

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抱怨特斯拉中国被单独计算而不是被包括在官方样本中,这导致特斯拉中国获得最低的额外关税。据悉,中国制造特斯拉的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但中国产特斯拉因提出个别审查请求,仅被加征7.8%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表示已了解到相关案件,并有两个月零十天的时间准备辩护。同时,欧盟与中方的技术联系仍在继续,双方自2024年9月以来一直在就进口商品的最低价格进行谈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关税,中国车企加速了在欧洲本土建厂的步伐。不过,2024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称,欧盟计划要求前来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换取欧盟补贴。据悉,新要求将适用于电池,但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这无疑为中国企业出海欧盟增加了不确定性。

围绕欧盟加征关税一事,欧盟内部其实有不少异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匈牙利政府官员、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多方都曾表示反对,认为这将损害欧洲汽车产业和消费者利益。法国《世界报》前不久刊文称,对中国征收关税不会让欧洲成为电动汽车冠军。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欧盟乘用车销量为1063万辆,同比微增0.8%。其中,纯电动车为144.8万辆,同比下滑5.9%;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为75.9万辆,同比下滑6.8%。这与之前数年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稳步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很显然,欧盟压制中国电动汽车并非明智之举,也非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