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回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润东: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研究探索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微课堂围绕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行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分享自身观点和经验,通过在线授课的形式进行观点分享及互动。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新能源汽车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2025年1月23日,联盟微课堂第七十期邀请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主任于润东做客直播间,分享主题为《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研究探索》,以下为课程回顾。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因素,国家也将数据要素纳入生产要素模型。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可信数据空间,既是内循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也是外循环产品高质量出海的积极探索。

于润东老师介绍,为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需要通过市场化配置的方式实现。其中,欧盟国家较早地提出了国家数据空间的概念,特别是在德国,较早提出了工业数据空间的概念,推动了数据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此举旨在构建欧洲地区统一的数据市场,通过基于开源技术构建连接工具,以及数据提供者和需求方基于共认规则,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

在汽车行业数据空间的发展中,欧盟Catena-X汽车行业数据空间是目前少有的已能够实现场景运营的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它打造了汽车生产供应链追溯、电池数字护照以及柔性供应链等多个数据流通场景,为汽车行业数据流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日本也主要围绕工业数据开展生态系统建设,而美国虽然未以数据空间的概念规模化推进,但也出台了多项数据管理和发展政策。于老师强调,全球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汽车行业数据流通需求广泛存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汽车后服务以及汽车与交通融合等多个环节。特别是在自动驾驶训练数据、定制化汽车保险以及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交互等方面,已产生迫切的数据流通需求。

尽管数据流通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无比广阔,但仍面临如数据主权保护、隐私保护、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挑战。针对这种情况,于润东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可信数据空间以其可信管控、资源交互和价值共创的能力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数据空间,可实现数据的安全可控流通,满足各方需求,推动汽车行业数据流通市场的构建。与此同时,应围绕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实际需求,探索数据流通场景的建设。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数据资源、定制化汽车保险以及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交互等方面,应重点推进。他强调,在推进数据空间建设时,应注重标准化工作,统一技术标准,确保数据的安全可控流通。此外,还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方,精准匹配不同需求,实现数据资源的交互和价值共创。

截至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多项顶层文件,为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指引。特别是在2024年底,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同时,明确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应用为重点,促进工业数据资源高效对接、跨域共享、价值共创,提高产业生态整体竞争能力等。《行动计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体现了我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的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

目前,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涌现出来,为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提问环节
问题一:目前可信数据空间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已经实现了?

回答:从全球看,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欧洲较早地全面推进了数据空间的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关键的技术突破包括数据主权保护、隐私保护以及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应用场景方面,欧盟的Catena-X汽车行业数据空间已在电池数字护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实现了部分流通数据流通场景的运营。

问题二: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分析,目前的政策环境对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发展有哪些支持和限制?未来需要怎样的政策调整来促进其发展?

回答:全球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数据主权保护、隐私保护、技术标准不统一等。未来,将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可控流通。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以满足汽车行业数据流通的迫切需求。通过共同努力,相信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推动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