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车企海外产能将突破400万辆

当前,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正不断提速,例如,泰国提出“要在2030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的口号,澳大利亚用每克二氧化碳100美元的罚款倒逼车企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才能抓住全球快速发展的基于,更好的开拓海外市场是一项重要考验。

在标普全球汽车亚太区动力系统预测总监王亮看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开采提炼到关键零部件生产,从整车技术开发到终端基础设施与消费生态构建,中国已形成“全链条领跑”的格局。在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机乃至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等核心领域,中国企业均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这种产业链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份额达47%,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产品矩阵从纯电动到插电式混动、增程式全覆盖,满足不同价格区间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自主品牌的集体突围,在整车平台、新能源驱动技术等领域向合资品牌输出技术,甚至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合作中的“主导方”。这些优势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撑。

海外主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出“政策先行”的鲜明特征,但政策的推进力度与产业基础之间的适配性仍需加强。标普全球汽车车规划解决方案总监萨博尼表示,萨博尼指出,澳大利亚2025年起实施的New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NVES)核心目标是推动低排放车型引入,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但并未限制技术路线选择。这种“结果导向”的政策设计看似灵活,但澳大利亚存在本土产业链空心化的问题——缺乏完整的电动车零部件生产体系,车企要达标只能依赖进口,这不仅导致市场被少数外资品牌垄断,更使消费者面临车型选择受限、维修成本偏高的困境。长期来看,缺乏本土产业支撑的减排目标,可能沦为“纸面承诺”。

泰国试图通过政策杠杆打造“全球电动车生产中心”的相关政策,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仍停留在观望阶段,本地供应链仅能满足小部分零部件需求。这种“重生产、轻生态”的模式,叠加全球贸易壁垒高筑,可能导致“产得出、卖不掉”的尴尬局面。标普全球汽车专家指出,海外市场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充电网络建设滞后、本土产业链不完善、消费者购车成本高企,这些因素使得政策目标与市场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针对不同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出适应性的市场推广政策和产品是中国汽车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抓手。标普全球汽车大中华区汽车分析联合总监陶杲强调,中国车企的核心优势在于“新能源+产业链+AI”的三重组合,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是破局的关键。开拓海外市场需要“本土化深耕”而非“简单复制”。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与完整产业链是出海基础,但应对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本地化生产+生态共建”。标普全球汽车预测,中国车企海外产能将从当前的约100万辆,在未来十年突破400万辆,这一过程中需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深度合作。陶杲还强调,要善用AI领域的长期优势——中国在AI人才储备与电力成本上的优势,将助力智能驾驶技术突破,而智能驾驶正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标普全球汽车认为,从全球视角来看,产业链“共生共赢”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的电池技术、欧美的自动驾驶算法、东南亚的制造成本优势本可形成互补,但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供应链碎片化。对此,中国车企可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共建等方式,打破合作壁垒。需要明确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竞争,核心不在于短期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在于技术定义权与生态主导权的构建。标普全球汽车即将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举行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系列活动,将围绕中国汽车出海等问题进行探讨。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